经过内审、外审检查确认,其有效性、适宜性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2005系列标准的要求,日前,黑龙江省农垦共青农场(以下简称共青农场)成为该省首家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企业。
共青农场始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的地方,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农场已发展成一座农垦新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年产粮豆18万吨。
作为黑龙江省最早获得欧盟认证的有机农场,共青农场良好的生态、生产条件,为GAP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场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缓冲带、防护带,结合GAP认证的规定控制点要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并对其包装物及时回收,确保产地的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培肥地力。在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方面,对GAP认证的大豆采取了以优良品种为核心,以保护性耕作措施为基础,以增温防寒、蓄水保墒、飞机航化作业、高炮增雨防雹等各项新技术为手段的科学种植模式。
农垦系统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管理程序,为GAP认证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每年都要对农药、化肥进行联网试验示范,技术成熟后推荐使用,农作物种子也要通过严格审定、大面积示范后方才推广。
看似简单的认证,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GAP认证涉及到生产科、科技科、水务科、林业科、卫生科、粮食科、建设科(环保)等9个科室以及农场的27个居民组。
“涉及部门之多,工作程度之复杂,是历年其他认证工作少有的,况且认证对农场来说是全新的,在我国种植业方面也是刚刚开展此项认证,没有经验可借鉴。刚开始时,农场也有顾虑。”农场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27个居民组至今记得,GAP认证,让农场的会议一度突然多了起来,培训骤然密集了起来:
3月20日~22日,农药使用、肥料使用技术培训;3月26日,大豆栽培技术培训;4月18日,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培训;4月24日,大田作物播种前,农场还要召开会议,要求各单位春耕中严格按照GAP认证标准、农业标准(农时标准、技术标准、种子标准、田间作业标准等),做好春耕阶段各项工作及农事活动记录。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共青农场副场长孙剑看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面推进GAP认证的最终目的。
“GAP认证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方式,改善农产品生产状况,而且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此,共青农场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从田间投入品的使用,到最终产品质量检测状况的档案记录,在农药、化肥、种子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程,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对认证作物做到专品种种植、专品种收获、专品种运输、专品种加工、专品种保管、专品种销售。农场还根据生产发展状况,对记录文件及时修订、增减,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
同时,农垦系统对农场实行考核,农场与各居民组签订GAP认证种植合同,同样要对各居民组进行考核。GAP认证,成了农场所有居民组的心头大事。
农场的工作人员说:“从农场第一次参加GAP标准学习,到外部审核完成,回顾起来,GAP认证使全农场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农场农作物向良好农业规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