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中旬举办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上,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何炳光表示,北京今后要加大对节能服务理念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宣传力度,为合同能源管理搭建更为广阔的融资服务平台。同时,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为新成立的6家节能服务公司举行专门的揭牌仪式,并与3家银行签署了总授信额度达3亿元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合作协议书,11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同时签约。
合同能源管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风光过,就在三、四年前,人们对合同能源管理几乎还是一无所知。自从国家“十一五”规划出台之后,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就像发酵了一样,迅速膨胀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进入这个行当。
节流就相当于增收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即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资金和全过程服务,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
陈海文所在的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节能服务公司试点运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试点示范企业。1996年,原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该项目支持下,北京、辽宁和山东成立了3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点,北京源深就是其中之一。3家公司在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提供的赠款资助下在中国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
10年来,北京源深已经承担完成了近100个项目,其中有不少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山西襄汾有色金属公司的余热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系统改造,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900万元,北京源深与企业签订的回收期为两年。也就是说,系统运行的头两年,北京源深每年分享节省下来资金的60%,从第三年开始,每年节省的900万元就完全归企业自己独享了。
与北京源深的官方支持背景不同,李旭刚创办的北京希克斯科技有限公司启动时资金只有区区50万元。几年来,希克斯在供暖高效节能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成了北京供暖领域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希克斯在去年北京市政府采购招标中成功中标首都经贸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供暖管网改造工程。“去年冬天运行下来,首都经贸大学节能23%,第二外国语学院节能16.3%,这都远远超出合同规定的10%的节能量。”李旭刚自豪地说。
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426个,投资42.6亿元,年节能28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81万吨。
“节能医生”处境尴尬
不管是已经在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打拼了10年的陈海文,还是开始崭露头角的李旭刚,他们都看到了行业迅速膨胀所带来的巨大机会,但在更多时候,他们还是被目前的尴尬境地所困扰。
目前有关的节能政策很多,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却较少,政策的鼓励并不直接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由于大多数能源并没有实行阶梯性收费,没有用能方面的奖罚制度,于是出现了一些重点耗能单位反而不重视节能的怪现象。“很多企业根本不相信不用自己花钱就能节能。”为了让客户明白合同能源管理是怎么回事,李旭刚他们往往要做很多工作。
节能公司不断涌现,但能够提供专业节能诊断、系统节能服务的企业还寥寥无几。节能服务公司被人们通俗地称为“节能医生”。李旭刚说:“据我看来,现在80%的节能公司只是‘卖药’的,他们宣称自己的‘药’能包治百病。实际上,‘节能医生’需要针对不同企业的能源状况设计不同的设备改造、能源管理、资金支持等一整套节能服务,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药’就能解决问题的。”
许多人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合同能源管理进行的节能改造最少也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节能服务公司需要自掏腰包,前期投入较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周期较长,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期间企业生产状况有不确定性,风险较其他行业大。如果遇到不诚信的客户或者经营不善倒闭的客户,节能服务公司的巨额投资就可能血本无归。
“现在别说其他中小节能服务公司,就连我们源深这样的大公司自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的贷款和赠款用完之后,也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陈海文说。李旭刚也一直在承受资金的压力。“我们一直使用自有资金,所以投入力度很有限,大项目只能忍痛放弃。”
融资渠道亟待畅通
融资渠道不畅通是另一个困扰。国外的节能服务公司背后都有资金雄厚的大财团支持,或者其本身就是一家上市公司。而在我国,由于节能服务公司不具备上市条件,无法从证券市场上取得资金支持。另外,由于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大多经营时间短,都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银行对其经营方式缺乏了解。据了解,目前国内除了上海有个别商业银行可以为节能公司提供数亿元的信贷额度以外,绝大多数节能公司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同企业分享节能效益也并非易事。节能公司先花钱给需要节能的单位“治病”,节能单位当然很高兴。但到该分享节省下来的费用时,有些节能单位就不高兴了,甚至拒绝分享。还有一些客户的财务体制是实报实销制,当涉及到分享效益时,不知道这笔钱该从哪儿出。
尽管面临很多问题,但业内人士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服务模式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明提出,希望国家在出台鼓励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时,能够有一些更加明确更加细化的政策指导。同时她希望国家能在财税方面给予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