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获认证企业 数量世界第一
认证认可工作得到加强。认证认可是企业和组织机构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的可靠方式,是国际通行的规范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实现了对认证认可的统一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建立了国内外一致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认证),扩大了自愿性认证领域,完善了实验室资质认定与管理。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认证16.33万份,获得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1.9万份,获得职业健康安全(OHSMS)认证1万份,自愿性产品认证1.35万份;共有5.35万家企业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28万份,其中国内企业获证26万份;食品和农产品认证6000余份。我国获得认证的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认证质量稳步提高,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和促进扩大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16项国家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
产品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标准化水平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具体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我们实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对近2万项国家标准进行了清理,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从过去每年2000项左右增加到2006年的13884项。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06年底,国家标准总数为21410项,累计备案行业标准33552项、地方标准10304项、企业标准近132万项。重要产业采用国家标准的比率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及电器工业达68.0%,机械工业达69.6%,冶金工业达66.16%,纺织工业达77.0%,轻工业达69.0%。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标准覆盖率平均达到98%以上,企业基本消灭了无标生产。采用国际标准取得积极进展,46%的国家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1996年增长5.4%。我国有16项国家标准成为ISO、IEC正式国际标准。截至2006年底,企业的国家标准有1407项,行业标准3281项,地方标准8000多项,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150项,行业标准1153项,其中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为23%。
铯原子钟 600万年不差1秒
计量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计量是实现测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经济活动、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工程计量的计量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已建立了涉及几何量、光学、电子、无线电、力学、时间频率、标准物质、放射性、热工等领域的国家计量基准,相当一批计量基标准器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我国新研制的铯原子钟时间频率国家基准,其准确度达到600万年不差1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