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食品频频暴露出问题,中国人对食品安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日系企业看准了这个机会,瞄准了中国的食品市场。日本的超市和生产企业以“美味又安全”吸引中国消费者。26日,在中国市场本已难觅踪迹的日本大米又将重新出现在上海和北京市场上。中国人的好胃口,让日本企业借食品安全问题之机对中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位于北京市区的一家商场地下的生鲜食品卖场,从傍晚直到闭店,都挤满了下班后前来购物的市民。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京郊签约农户种植的有机蔬菜。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马伟英(音)说:“我相信这里不会卖质量不过关的东西。我现在每两天过来买一次蔬菜。虽然价格稍微高了一点,但毕竟安全才最重要嘛。”这家商场引进了先进的追踪系统,通过扫描蔬菜上的条形码可以追溯到蔬菜的产地和采摘时间。
店长片桐秀明说:“现在普通消费者都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了,求一份安心。”他介绍,有机蔬菜的销售额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0%,现在他们店里几乎都不购进普通蔬菜了。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关注度如此之高,始于2004年的禽流感。最近,中国食品企业管理漏洞又相继被国内媒体大量曝光,食品安全也就成为了中国消费者切实关心的大问题了。
由于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开始关注高级食材。
由朝日啤酒、伊藤忠商事和住友化学在山东莱阳创办的“山东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今年5月开始了蔬菜栽培和奶牛饲养等业务。他们还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生物环保循环程序,把玉米秸秆喂牛,牛的粪便做农田的肥料。
日本一家公司在辽宁省经营的金枪鱼加工企业为了保证金枪鱼不变质,会一直把金枪鱼保存在零下印度的低温内直至运抵目的地。今年,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稳步增加。
虽然中国的金枪鱼消费量不断增加,但大部分金枪鱼都被注入了一氧化碳,即便金枪鱼已经变质,表皮颜色依然鲜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日本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量迅速增加。日本对中国的农林水产物出口额2006年达到585亿日元(约合36.5亿人民币),是10年前的3.4倍。特别是水产品,出口额是10年前的5.9倍,达到了370亿日元。
2003年以来,告别中国市场4年的日本大米重出江湖。让日本的相关企业充满了希望。中国的大米年消费量超过2亿吨,是日本的20倍以上。虽然日本米的价格比中国米高出许多,但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