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要上岗,先拿证”似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通行规则。
不仅像医师、律师、会计等确实需要一定从业资格的职业设有资格准入,就连推销、茶艺、保健按摩等一般服务性职业也搞起了资格认证。前不久,文化部传出最新消息,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今后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业从业者也将持证上岗。这意味着,不管你是否拥有一副好嗓子,“没证”就别想登台演唱。
实际上,对于相当一些只需培训几周、甚至交钱就能轻松获得的“××师”、“××员”、“××人”资格认证,其实用性、适用性究竟如何?是真的能够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还只是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敛财”工具?这是非常值得打个问号的。
“证出多门”令公众无所适从
俗话说“盛世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珠宝饰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珠宝鉴定师”成为“一将难求”的热门职业。不过对于想要考取“珠宝鉴定师”从业资格的人来说,选择哪家发证机构,却成为一件颇费脑筋的事情。目前,有的培训机构颁发的是国家人事部的证书,有的则是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CLIJ)和中国宝玉三石协会(GAC)联合颁发的证书,还有的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证书,如果再加上美国宝石学院、英国宝石协会等的资格证书,真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了。
“国外可能比较认行业协会,但中国人还是最相信政府的权威性。我们颁发的是国家人事部的证书,当然最具权威性。”当记者就证书的权威性进行咨询时,北京民族大学珠宝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这样表示。
而颁发行业资格证书的北京珠宝首饰学院的老师则表示,“珠宝鉴定师是在行业内工作,企业当然更认可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
实际上,像这样“证出多门”的现象在职业认证领域普遍存在。以物流师为例,目前普遍流行的认证就包括: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国商业技师协会颁发的“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还有某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的“××市物流岗位资格证书”,某市人事局和交委颁发的“××市助理物流工程师、物流工程师认证”等地方性认证。对于想考取上岗证的人们来说,最大的担心是耗费自己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取得的证书,最后会不会是废纸一张。
资格认证凸显部门利益之争
为何这么多政府部门、协会都热衷于“职业资格认证”?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老总欧先生一语道破:关键是认证背后的经济利益。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绝大部分的职业认证都需要“花钱买教材”、“花钱培训”、“花钱考试”、“花钱领证”,既创造了不菲的考证利润,也为个别管理者提供了寻租空间,当然,还可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一项政绩。
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目前,与行业相关的各个部门或协会,几乎都在“自立标准,自行开展认证”,而认证带来的经济利益,自然也落入了部门自己的小金库。以心理咨询业为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唐登华医生告诉记者,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认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人事部和卫生部心理保健委员会有“心理保健师”资格认证,“证出多门,互不相认”。据了解,在国外,必须具备精神科和心理科两个本科学历才能申报心理治疗师。而在我国,卫生部的规定是只要有医学背景就可以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格认证门槛更低,面向社会,只要交几千块钱,培训两三个月,就可以考试、发证。难怪有心理医生感叹:“我们在大学里要进行5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却只要几十天,如此心理咨询师真是速成!”
在某些资格认证领域,权力对利益的追逐尤为明显。有些地方或有关部门甚至规定,不从他们那里购买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相应的,如果购买了他们的教材,接受了他们的培训,考试就很容易过关,因为相关答案事先就已经透露给考生。这种认证考试成了“走过场”,除了敛财几乎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认证热”应该“消肿、降温”
目前,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已多达百余种,其中既有国家级的强制认证,也有部委认证、地方认证、行业协会认证、专业学术团体认证,以及商业机构认证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业内专家认为,对认证市场加以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资格认证过多、过滥,商业味越来越浓,不少企业在招聘时对认证也并不看中。联想集团人力资源主管就表示,该公司在招聘时,首先看学校,其次看专业,第三看和招聘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第四才看各种资格证。他表示:“现在各种认证太多了,中国人又太会考试了。”
其实培训也好,认证也罢,初衷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但如果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游戏规则,再崇高的目标也可能异化。治理当前职业资格认证市场混乱局面,关键在于明确两个问题:谁来做认定?如何认定?
有专家指出,要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首先必须集中管理权,消除滥设职业资格现象。并非所有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尤其是那些几乎交钱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除了敛财毫无实际意义,背离设置资格证书初衷、人为抬高就业门槛的认证考试,应该坚决取缔。其次要搞好分类管理,职业资格的设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再按行业分割,应当具有通用性,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培训、重复考核。此外,应该建立培训、考核、监督有效分离的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在于对各类经营行为进行监督,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