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制高点。美国还是中国产品最大的出口地。但中国品牌产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的瓶颈到底在哪里?笼统地说,是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的了解。具体地说,则是中国企业不了解美国商品的流通环节,尤其是美国的零售市场体系。
中国企业一直只将自己定位于制造商或出口商,他们的对象都是美国的进口商或给他们下OEM订单的企业,他们当然难以了解美国的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关键环节。
美国零售业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客户的定位与产品的定位相当明确。例如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有沃尔玛(WAL-MART)、目标(TARGET)等这类大型廉价商场以及仓储式商店BJ;走大众品牌路线的,有梅西百货公司(Macys)与JC Penney;专门售卖顶尖品牌的高档商店,则有纽约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Saks Fifth Avenue)、尼门马可斯(Neiman Marcus)、诺斯崇(Nordstrom)等; 以年轻人为销售对象的,是布尔明岱尔百货公司(Blooming?鄄dale)与香蕉共和国(Banana Repub?鄄lic)等。
另外,美国零售业的专业性也相当突出,如专营电器的,有百思买(Best Buy)、电路城(Circuit City);专营玩具的,有玩具反斗城(ToysRus);专营建材用品的,则有Home Depot等。
美国的零售市场,除沃尔玛这种大型连锁商店,大多数零售业的地域特性很强,它们只以境内的企业作为其供应商。大量中国产品是经美国进口商、当地批发商或分销商,再进入零售市场的。而这类商品极少会使用中国品牌,大多数都是美国企业以OEM或贴牌方式向中国企业下单生产的。
中国品牌企业对美国零售商而言是国外企业,一般不被其纳入供应链,这也就成为中国品牌产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的瓶颈。
美国零售市场对其供应商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要求供应商设有EDI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美国大多数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左右之间,都是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连接的,以完成供货、运输、支付等一系列功能;二是要求供应商在美国当地设有发货仓库。这些发货仓库应该有品种齐全、数量适当的存货,能对零售业的供货要求做出快速反应;三是要求按照美国的信用体系与供应商进行资金结算。也就是供应商向零售商供货,对不同金额的货物均有一定的Term(放帐期)。由美国的信用体系对买卖双方进行信用评估,以此保证供应商放心地按信用额度发货,并能按时收到销售货款;四是要求供应商无条件地接受顾客退货。美国零售业接受顾客退货,是其传统特色与惯例,只要有发票就行(在一定期限内),不问原因,包括包装已经打开或已经使用过的。这与美国消费群体的素质较高有关,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
对上面所提四点,有些中国生产企业在国内还有可能不同程度地满足,而到国外就很难做到了。眼下,虽有少数中国企业在美国设有分公司或窗口公司,这也是他们开拓海外市场十分可贵的一步,但这些公司大多数还只是充当海外办事处的角色,并没有将产业链真正向下游延伸,不具有作为零售业供应商应有的基本功能,致使许多好商品,都进不了美国零售市场,不能成为消费者手中的商品。
那么,中国品牌产品如何进入美国市场呢?
首先,中国企业应在美国设立营销公司。该公司应具有进口商、分销商与批发商的功能,能与美国零售商全面对接,而不仅仅是企业在海外的信息窗口、只承担产品展示与接单服务或单纯的接待处。特别是中国对美出口额较大的一些企业与产品,更应该尽早在美国设立发货仓库。20年前,当中国台湾对美出口快速增长时,他们就及时在美国一些地方设立了发货仓库。现在中国已成为美国日用消费品最大的进口国,在美国设立发货仓库已是时候。
其次,将流通业向海外延伸,充分运用WTO赋予的权力。现在外国企业纷纷到中国设零售业,中国零售业为什么不能到国外去发展呢?眼下,浙江已有不少商人,尤其是温州商人在海外从事批发零售业,他们中很多已获得了成功。据统计,目前,在国外较有影响的中国商品城已达到18个。但是,大多数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产品多以廉价、低档为主,还未从事品牌经营,场地规模也不大,装修简陋,有的甚至还是大棚。在交易上,多为现金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及金融保险机构尚未介入,交易额也有限。因此,中国民间在海外的批发零售业业态,大多低于国内大中城市的批发零售业。而国内大城市的大型批发零售业,至今还在固守国内市场,拼命应对国外零售业的冲击,并没有考虑走出去开拓新的天地。
中国品牌与其千辛万苦地争取在美国零售店上架,不知自己去开辟渠道,寻求发展空间。当然,如果中国零售业能与中国的制造业及中国商业房地产业联手,到美国设立零售业基地,为中国品牌产品提供平台,那将是一个对几方都有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