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武汉市食品药品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这标志着“武汉市食品药品信用信息共享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实施,对违法失信食品药品企业,银行将严格限制信贷。
据了解,此前,武汉市已着手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形成了药品安全信用评价标准和公平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今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又出台了《武汉市药品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经营不良行为管理办法》,在全市建立起“医药企业生产经营不良行为管理平台”和“药品市场监管和企业诚信评定系统”。
同时,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商定,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与金融信贷挂钩的监管机制,明确将武汉市有失信、违信、侵犯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记录的食品药品企业纳入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对曝光的“黑名单企业”将限制其贷款、贴现、信用卡等业务。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于10月26日正式签署“食品药品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定期组织召开相关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并汇集企业监管信息和诚信档案,组织开展信用综合评价,向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发布企业诚信预警。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违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
依照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将在征信中心建立食品药品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企业账户信息提供给监管部门,实现食品药品信用信息共享。同时,人民银行将食品药品工作纳入本地区年度信贷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食品药品与信贷管理挂钩的长效机制,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对已涉及食品药品重大案件并被立案查处的企业或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警示防范风险,维护金融资产安全。
武汉市首批诚信、失信企业(个人)名单将通过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后通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管部,营管部将其纳入全国金融管理征信系统。
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副市长刘顺妮表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很有必要。此次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对食品药品安全不负责任的企业或个人,银行信贷一律不予支持。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生产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编后: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如何让企业切实负起责任?武汉市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与金融信用对接机制,对违法失信食品药品企业,银行将严格限制信贷。这一举措,由于“卡”住了企业的金融命脉,无疑会让企业“三思而后行”,最终实现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的目的。希望武汉市这一创新之举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也为社会信用管理提供样本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