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业之先 争发展之优
——深圳检验检疫局强化信息化建设见成效
近年来,深圳检验检疫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要求及部署,结合深圳实际,强化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基础建设,坚持改革创新,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着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深圳局应用的信息系统多达86种,涵盖业务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覆盖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促进了监管改革,提高了通关效率,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的高度肯定。2010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在深圳召开“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等应用系统推广培训会议”,在系统内全面推广深圳局自主研发的电子通道等多个信息化系统。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中)、副局长魏传忠(右一)在深圳检验检疫局考察工作
“三坚持”——
坚持“顺应形势”的发展观念
坚持“深化服务”的应用理念
坚持“有效监管”的管理目标
“四加强”——
加强信息化科学管理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网络运行安全维护
加强与地方口岸及区域合作
“五抓手”——
抓好新口岸信息化基础建设
抓好电子化通关信息平台建设
抓好全物流可溯源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
抓好移动执法及服务平台的建设
抓好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三坚持”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深圳检验检疫局紧密结合深圳市口岸齐全、外贸进出口量大、检验检疫任务繁重的客观需求,以业务需求为先导,以技术规范为基础,以应用整合为核心,围绕检验检疫业务模式及通关模式的改革,加大信息化应用推广和自主创新,积极建立新型业务运作模式,为有效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能,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是坚持“顺应形势”的发展观念。深圳局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把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放在首要的位置来考虑,将一切有利于地方外贸发展、有利于通关效率提高的信息化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主动适应深圳陆路口岸通关新形势。深圳拥有皇岗、文锦渡、沙头角和深圳湾四个陆路货运口岸。在深圳局备案的出入境车辆约4万辆,年进出境达1500万辆次,约占全国的75%。面对陆路口岸业务复杂、监管难度大、企业要求高的实际,深圳局成功研发了“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系统”,灵活运用先进的无线射频技术在陆路口岸现场建立了虚拟监管通道,实现了对出入境人车货的电子化通道管理,极大方便了过境车辆,司机也彻底摆脱了纸质监管簿的“束缚”,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通关速度。可以说该系统引发了陆路口岸检验检疫通关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
主动适应传染病疫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随着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深港两地人员往来更为频繁,每天经深圳口岸进出境旅客超过50万人次。国际国内各种传染病疫情日趋复杂和频发,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深圳口岸人员基数大、流动频繁的特点,深圳局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改进传染病防控手段和查验申报模式,提高口岸传染病防控效能。如研制的“车道司机体温自动测量系统”,实现了车道24小时不间断连续测温,解决了以往手持式点温枪易受环境干扰、测温时间长、执法形象不佳等缺点,极大地提高了对过境车辆司机疫病防控的能力;研发的“出入境旅客健康自助申报系统”,创新体温检测和健康申报方式,自动读取旅客证件、自助输入健康申明卡信息、红外自动测温、实时拍照留存电子档案,既方便了过境旅客,减轻了口岸通关压力,又便于事后查询追踪,提升了管理效能。
主动做好大运会信息化服务保障工作。今年7月19日,深圳局大运村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化专线正式开通,标志着深圳局驻大运村保障团队可在驻地开展报检等相关业务,更加便利大运会参赛代表团物资的进出境和通关。为做好大运会检验检疫信息化工作,深圳局制定和完善了应急保障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开通大运会报障统一电话,开展大运会信息安全巡查,对全局的重点服务器进行了安全漏洞扫描,强化各级监控中心作用,为全局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可视、可控、可分析、可追溯,并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处理和技术决策。
二是坚持“深化服务”的应用理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圳局坚决贯彻“应用促发展、服务促和谐”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水平,服务事业科学发展。
积极服务企业和社会。深圳局十分注重服务对象的应用体验,在设计构思之初就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流程简化、使用简单、快捷方便等因素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检验检疫收费查询系统”从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采用互联网直接查询的方式,让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掌握本企业缴纳检验检疫费用的情况,牢牢堵住不法报检员利用假检验检疫发票骗取企业钱财的漏洞,获得企业的好评;“通关单自助打印装置”,打破了传统检务单证窗口打印模式,报检员直接在该终端就可调阅、核对并自助打印通关单,未来还可进一步将此终端延伸到大型诚信企业。这些系统为管理对象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通关体验,充分体现了“深化服务”的理念。
积极服务决策管理。为提升统计信息化对领导决策的服务水平,深圳局组织开发了“业务动态数据分析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及统计分析方法,自动筛选异常数据并预警,既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业务问题,又便于各级领导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一线业务动态,作出科学决策。“实验室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检测业务各个环节的全面跟踪,显著提升了检测中心内部管理能力,使样品管理更加规范、业务流程更加可控、检测工作更加科学。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有效地发挥了服务管理、服务决策的作用。
三是坚持“有效监管”的管理目标。“管得住,放得快”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监管、有效监管的宗旨。深圳局采用更新管理理念、重组再造管理流程等方式,积极推动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变革,促使信息化建设和检验检疫模式改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步入快车道。
全力推广“金质工程”试点。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细化了试点工作准备和试点工作安排,确定了试点单位;对企业用户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部署了试点实施的数据准备、业务准备和应急方案制订等,扎实开展试点工作。目前“金质工程”进口冻肉试点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进口水果和旧机电检验检疫监管系统的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打造全流程视频监控网络。建设覆盖全深圳旅检口岸红外智能体温监测系统,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及防控能力,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期间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检验检疫国门形象。建立了视频监控专网,在全局范围内建设10个视频监控中心,并与国家质检总局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三级联网互动,监控范围覆盖深圳辖区各口岸、旅检通道、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敏感生产企业等,实现了对水果监装、木质包装处理、废料查验、进口冻肉冷库查验、口岸现场查验、出口食品加工过程检验等的远程视频监控。完成深圳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工作,覆盖30余个分会场。基本完成深圳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综合运用视频监控、体温监测、电子地图、移动通讯等技术,建立集事件监测、事件预警、智能决策、快速反应、应急指挥、事件善后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体系。
深化综合性技术应用。积极应用RFID、PDA、光谱鉴别、二维码识别等新技术,为提高监管效能注入新的活力。通关单柜员式自助打印装置集真空吸附走纸、纸张厚度检测、OCR识别、PR2打印等技术于一体,打破了传统检务单证窗口打印模式,报检员直接在该终端就可调阅、核对并自助打印通关单;海港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通过智能机械手、自动配药、自动卫生处理、视频监控等技术的集成创新,使80%的集装箱空箱实现了自动消毒、落地放行;供港蔬菜一体化监管系统利用RFID准确识别出入境车辆,通过PDA实现移动查验;文锦渡鲜活产品集报系统采用隐形防伪标识及二维条码技术,加强了监管,提高了验放速度;此外,深圳局还成功研制了证书光谱鉴别仪、旅客健康自助申报装置等先进的自助通关设备。
再造业务信息化新流程。“海港口岸快速查验系统”通过与港务部门的网络互联,提前获取舱单信息,提前进行检验检疫业务处理,查验指令电子传输,电子闸口自动放行,使检验检疫对象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移动、最低的成本完成通关。自主研发的“风险评估分类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将“风险评估”、“二维分类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运用到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际,率先对国家质检总局的分类管理制度进行实践,并已在系统上实现了监管措施标准的时时动态调整,切实解决了一线人员“检多少”、“检什么”、“怎么检”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由“检验”向“监管”转变,由“管货物”向“管风险”转变。
“四加强”提升信息化保障水平
加强信息化科学管理。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局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各分支机构成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组建信息化工作专家组,在全局范围内发掘既熟悉业务、又懂得计算机的人员,组成相应的专家小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局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管理;发布应用软件研发、应用软件部署、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密钥、机房管理等管理规定,细化信息化工作规程;建立层级清晰的岗位责任制,发挥各层面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千兆光纤网络系统建设,总长度约200公里,覆盖52个业务工作点,实现了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网、互联网、视频专网的“三网分离”,为检验检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网络运行基础保障。二是以新大楼建设为契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有力夯实。全面建设国检大厦智能化系统,规划建设了600平方米机房,78个机柜设计,为发展提供充足可扩展空间;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应急指挥中心、运维监控中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和保障水平;楼宇网络化、智能化再上新的档次,为行政业务的快速运转提供更好的支持。三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新开口岸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老口岸信息化系统改造和拟建机场T3航站楼、大运场馆检验检疫信息化设施规划工作。四是加强信息化的保障能力建设。建设软件测试平台,建立深圳局软件准入制度;规划建立统一交换数据格式的数据交换平台,提高内部数据安全性。优化平台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环境。五是完成了小型机双机系统建设,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模式运作;构建了以IBM570为核心的小型机灾备系统,实现了在线数据同步、灾备系统与生产系统同步运行等功能,达到国家质检总局灾备系统建设6~7级要求,极大提高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服务器应用集群、数据仓库等,共计部署服务器130台套及配套存储系统,用于运行各种应用系统。
加强网络运行安全维护。建设了网络及门户网站安全系统,保证了网络系统及门户网站的安全运行;部署了网络流量管理策略,在全局1700多台电脑终端上逐一实施了流量管理策略,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避免了大流量数据影响业务,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流量故障的发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完成了视频监控的网络改造,建立一套完全独立的视频监控网络,为进一步扩大视频监控范围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精心制定灾备方案,开展核心服务器灾备系统模拟演练,实际模拟各类故障发生时灾备主机接管情况,确保业务系统在各类设备故障发生时不受任何影响。建立巡查制度,加强应用、数据库及平台的日志检查、日常维护,切实做好网络及系统安全的检查、升级、调整,及时处置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保障网络安全,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深圳局还积极探索新技术在运行维护管理方面的应用,完成了维护操作、互联网应用等的审计系统;完成了Rational测试软件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应用系统测试、准入制度建立的基础;完成了Vm ware软件的应用测试,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应用系统备份,解决了硬件设备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和应用系统备份、维护难两个技术问题。
加强与地方口岸及区域合作。深圳局积极参与深圳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实现了与地方政府口岸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地方和口岸单位的信息共享,加快了港口货物验放速度,全力推进跨部门执法联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口岸联检单位、港务运作部门签订了多层面的合作协议,推动部门间的业务协作。与地方口岸电子平台建立5个联网应用项目,分别与深圳海关、深圳边检、深圳市科工贸局、南方电子口岸等7家单位进行了广泛合作,营造了和谐通关、快速通关的良好氛围。目前,深圳局与深圳海关实现了车辆过境记录数据共享,在皇岗、文锦渡、沙头角三个陆路口岸实现过境车辆的联合布控及解控功能;与深圳边检在深圳湾口岸实现通道车辆数据共享,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广覆盖的数据交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与此同时,加强区域信息化合作,与广东检验检疫局、珠海检验检疫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就建立信息化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区域信息化资源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不断聚集优势,实现区域信息化共同发展。
“五抓手”实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深圳局将从五方面抓好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措施,努力使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抓好新口岸信息化基础建设。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规划,至2015年深圳市计划新增四个出入境口岸,包括:莲塘口岸、龙华铁路口岸、福田广深港客运专线口岸和南澳旅游专用口岸。以上四个口岸建设中,深圳局将按国家质检总局的口岸建设标准进行网络及信息安全、机房建设、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所需业务系统的研发。
抓好电子化通关信息平台建设。为逐步实现深港一体化的要求,扩大深港创新圈的合作范围,深圳局将全力做好电子化通关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口岸查验“一站式”服务、“单一窗口”服务、与口岸单位申报、通关信息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功能、与地方电子口岸数据共享与交换功能以及实现“无纸化”业务运作等目标,提高电子化通关水平。
抓好全物流可溯源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及时跟踪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信息新技术在检验检疫业务的应用。利用RFID技术及传感技术,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全程监管,对供港食品、食品安全等敏感业务,建立全物流可溯源的信息化监管体系。
抓好移动执法及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逐步建设完善移动执法体系。建立企业地理位置信息库,及时更新企业地址信息。结合深圳市矢量电子地图、卫星导航地图、口岸平面图等地图数据,形成移动执法电子地图。依托应急指挥中心设备、结合企业基础数据库、电子地图等工具,通过建设完善移动执法模型,搭建统一的移动执法和应急指挥平台。结合风险分析、企业诚信系统,逐步建设各种移动执法应用系统,比如移动办公、认证认可业务、产地证业务、移动查验业务等,实现移动执法、及时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检验检疫执法形象。
抓好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标准、相互配套”的原则,采用先进的平台化建设思想,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整体和局部的利益,坚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及完善,在网络安全、门户网站安全、应用软件安全、信息资源安全等多方面,消除病毒传播、传输入侵、内部破坏、软件漏洞、数据丢失等安全隐患,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质检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深圳局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创事业之先,争发展之优,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使检验检疫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策划:曹景显 曹林青
撰文:何红梅 罗时龙 刘海岳
摄影:李砚伟 乔 曦 廖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