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设施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目前正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企业打造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的工业旅游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国对工业旅游的理解大多还局限在对正“活”着的企业开展活动,使游客通过了解工业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近代一些工业企业,虽然在对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所蕴含的工业文化遗产价值,却被忽视了。
应该说,广义的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和现代工业旅游两个方面。
工业遗产旅游的缘起
工业旅游源于工业遗产旅游。在西方,遗产旅游的含义与我国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意义相同。目前,国际上开展的工业旅游,从工业遗产到“活”着的工业,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几乎没有产业上的限制。英国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把工业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开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先河,其工业遗产旅游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主题特色突出;二是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为游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这对树立景点的质量形象非常重要;三是紧密联系实际,游人与景点景物真正地实现“零距离”接触,这也是工业旅游项目与一般性博物馆的区别;四是系统科学地介绍和展示。
工业遗产并不像古董、艺术品一样可供赏玩,也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升值潜力,然而,它却是人类社会变革时期工作领域和日常生活的见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事实上,传统的工矿企业正在成为一些人体验和追忆过去的场所。所以说,工业遗产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一座亟待整理、保护和开发的“富矿”
格拉汉姆在《往事不会重现:旅游——未来的怀旧产业》中把工业遗产旅游归咎于人们的“怀旧情结”——尽管工业时代还未真正成为过去,而信息时代对传统生活的颠覆、大都市的“逆工业化”趋势以及“后现代”的来临,使人们产生了对工业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所衍生的社会生活的怀念和失落感,进而催生了“后现代博物馆文化”——传统的工矿企业成为人们体验和追忆过去的场所。
基于这种“怀旧”因素,工业遗产旅游前景光明,近年来,传统工业开始先后遭遇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如何对待工业旧址和废弃的厂房等成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先前的采煤、纺织、蒸汽机制造等工业中心都是极有潜力的资源。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设施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天,欧洲、北美、日本等地的工业遗产旅游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值得借鉴的国外先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著名例子。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的“逆工业化过程”已经开始,本地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逆工业化过程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失业、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区域内人口下降、城市税收减少、内城衰落、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中心地位消失、区域形象恶化和吸引力下降等等。如何对待和处理大量废弃的工矿、旧厂房和庞大的工业空置建筑与设施,成为鲁尔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当时有的人认为,倒闭和废弃的厂房和工矿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应当彻底清除,重新建立新城市和新产业;有人则主张将工业废弃地作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在后一种思路下,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擦去了脸上的煤灰”,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艺术灯光工程使公园之夜充满魅力。在另外一处有色金属矿加工区奥博豪森,巨大的厂房改建为大型摩尔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工业博物馆,并就地保留了一个高117米、直径达67米的巨型储气罐。
2001年,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煤矿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以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有待开发的国内市场
透过国外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发展工业旅游,不应该只看到那些正在生产和经营的工业企业,更应重视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许多退出经营领域的工厂、矿区成了有开发潜力的工业遗址资源。
创办于1892年的烟台张裕公司,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1992年,张裕公司投资450万元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专业酒文化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并于同年正式对外开放。自2000年开始,该公司又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对百年地下大酒窖及酒文化博物馆进行了加固整修及改建、扩建,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国内一流,具有世界级水平的集生产、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张裕·卡斯特葡萄酒庄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裕形成了以酒文化博物馆为中心,串联酒庄、葡萄基地、葡萄发酵中心、现代化生产线的旅游线路,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高技术、高品位、高层次的工业旅游名胜景点。
对于那些寻找转型和再生之路的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不失为一条可尝试的出路。事实上,工业生产旅游对知名企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工业遗产旅游却是“雪中送炭”,有可能真正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
工业遗产的利用和开发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废弃的厂矿区遗址和建筑,相对而言创意和改造的余地较大,也不像一般工业旅游那样担心影响生产。对于大城市周边的厂区建筑,完全可以在其中注入旅游业、商业、休闲服务业、艺术、会展等概念,突出时尚、怀旧的元素,改造成迎合都市人群品位的游憩商业空间;对于那些规模宏大的工业遗址,可以改造为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或打造为工业旅游城,甚至可以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开发。
目前,我国共有11处著名工业遗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青海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2001年首批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工业遗产。今年4月,又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南通大生纱厂、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酒泉卫星发射场遗址。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工业遗产旅游正在被我国政府重视。例如在北京,随着首钢涉钢产业将在2010年前完成压产搬迁,石景山区就提出了建设CRD的战略构想,CRD(Capital RecreationDistrict)是“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的英文缩写。首钢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留下了很多文化财富。目前,这些遗留项目已被列为石景山区南部综合旅游文化区的组成部分,打出了工业旅游的金字招牌。重庆市眼下正着手工业遗产的普查工作,并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开发规划方案。重庆市经委主任吴冰说,将在现有的机械、兵工、啤酒等行业中筛选若干个单位作为重庆工业特色旅游景点,形成重庆工业旅游的样板示范点。这些对于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
背景链接
工业遗产旅游也就是围绕工业遗迹、遗物所开展的观光旅游活动,在西方被当成广义文化旅游的一种,其理论来源于英国的“工业考古学”。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尽管已不具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英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意识,进而逐步发展成了工业遗产旅游。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国家,其最有名的一个工业遗产旅游胜地是铁桥峡谷。铁桥峡谷位于英国中部奔宁山区的南部,16世纪晚期开始开发,煤炭工业为其支柱产业,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这里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二战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关门了。英国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遗产保护,20世纪80年代在此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目前已形成了占地10平方千米,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而成的旅游目的地。1988年,其旅游人数达到了最高的40万人,目前平均每年约30万人游览此处。铁桥峡谷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开发,带动了英国其他地区和日本、北美等国和地区开发此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