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时装和鞋子的“登陆”,一些欧洲制造商本能地抱团儿抵制。当然,也有人从更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德国著名精品时装集团胡戈·博斯公司董事长塞尔策先生近日对媒体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位目光睿智的商人道:既然德国的超市里到处都是6~8欧元一双的中国鞋,人们有什么理由非要花200欧元买一双欧洲产的名牌鞋?这个问题提得很厉害。董事长先生站在高处,谆谆说出两个事实:第一,历经多年发展,中国货正逐渐走出“廉价货”代名词的阴影,开始以优异质量的形象展示在欧美消费者面前。第二,他揭示出一个这样的真理,那就是“现在的消费者不再关心东西是哪里产的,只要是真的品牌,质量可靠,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当喧闹和虚荣的泡沫逐渐消失后,实用而朴素的消费观念再次回归到普通人当中,这时,中国货结实耐用、物美价廉的优势就彰显出来。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进步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不仅具有一流的生产车间,而且涌现出一流的设计人员和工人。他们从学徒渐渐成长为师傅,能够生产出毫不逊色的一流产品。下面这一点更为重要:中国产品虽然距离世界名牌尚有一定距离,但是他们擅长生产大众品牌,能够和最广大的消费者交朋友,并赢得他们的欢心和喜爱。不仅如此,大家还看到,中国一些捷足先登的企业开始涉猎奢侈品的生产领域,而且一出手便深受欢迎。这一切,除了中国企业秉承谦虚好学的传统之外,无疑源于亚洲伟大的文化传统以及东方文明的强大后劲。
报道还说,那位清醒的德国董事长认为,世界时装越来越受到远东的影响,T型台上逐渐增多的亚洲名模就是证明。所以,他总是提醒手下的设计师们,“不要一年五次地往意大利飞,去一次就够了,剩下四次要去中国!”看来,世界上第一流的洋品牌就要放下架子,和中国企业“握手”了。这一回可不是趾高气扬地要求“贴牌”生产,而是把你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登上新的台阶。中国企业正系好领带,抖擞精神,准备迎接贵客。值此机遇,我很想对国内企业提出一个忠告:“我们的设计师不要一年到头往欧洲跑,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不如去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亚非国家看看。”事实上,与其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不如换一条跑道做领跑更来劲。
听别人表扬自己,是件很振奋的事情。但是,国内企业必须认清,目前要做的事情是用质量说话,用时间说话,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经营自己的品牌。当有一天早上,异域消费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了,这时,你的品牌就具备了真正名牌的意义。对中外企业而言,做质量都像是一场长征:它的起点常常是默默无闻,而终点则是天下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