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一些著名市场里,即使你不是熟客,只要你看起来不像个暗探,略下功夫还是可以买到世界知名品牌的仿冒货,比如LV,只不过那里不叫LV或者路易·威登,叫“驴”牌。市场里总是人头攒动,有时候洋面孔比“本地土著”还多,因为这些市场的大名早已传到国外。一朋友做些外贸生意,每次欧洲客人过来必定哭着喊着要求去这种地方,每次都乐呵呵地大包小裹满载而归。市场里的卖家甚至还能提供看起来很真的发票,方便那些“两头吃”的顾客,送礼送的是冒牌货,回去报销却是按真品的价格,这生意简直是赚发了。
所有的国际大牌每年都要投入巨资进行打假,但收效甚微,相反,制止的力度越大,对方的花招越发层出不穷,仿冒品的制造规模也日渐庞大。据报道,全球仿冒品的交易额已经从20年前的55亿美元上升到如今超过600亿美元。导致仿冒品日益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源源不断、增长旺盛的需求。过去有人推断说,中国人热衷于买假货是因为好面子但又囊中羞涩。但是怎么解释比我们富得多的发达国家人士也热衷此道呢?前几年英国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有将近2/3的消费者乐意将他们购买了仿冒奢侈品(时尚用品)的事实告诉家人和朋友。而根据国际市场调查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说,有1/3的人承认他们曾经或考虑购买仿冒品。可见,有钱没钱倒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那些“两头吃”的贪婪小人,一些人之所以在购买仿冒品方面毫无心理障碍,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一种类似“愤青”的心态,这些大牌产品的成本与普通品牌相差无几,但品牌溢价却高得“天理不容”,不买假不足以平民愤。另一方可能因为人们相信购买仿冒品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在一些人看来,很多仿冒品本身对人没有伤害,有的质量还不错,假冒大牌最多算是一项轻微罪行,没有那么令人愤慨。所以,只要还有需求,那么总是会有供给,不管有关方面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仿冒行为总是不能禁绝。
然而,真的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今天的世界里,这些行为事实上已经对公共安全和经济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比如,仿冒品偷窃了正品的创意却又经常仿得似是而非,完全是对那些天才设计师的一种冒犯;仿冒品泛滥让一些制作正品的人失去工作,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有的造假黑工厂使用劣质材料,没有任何环保措施,对环境产生污染;有的造假工厂使用童工,他们的境遇凄惨,健康无保障;还有的仿冒品生产销售链是由跨国犯罪集团的黑手操纵……一只看似无害的仿版“驴”包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血泪情仇或者肮脏勾当。购买仿冒品就等于助纣为虐,了解到真相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毫不犹豫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成龙、姚明曾经在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中严肃地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在此套用一下,没有需求就没有仿冒。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假冒伪劣未来还能不能生存,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