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集团最近有点烦。其一,由于“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不力”,阿里巴巴B2B公司的3位高管同时引咎辞职。据称此事背后是其对外贸易平台上2000多家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全球买家,而且有阿里巴巴的“内鬼”参与。其二,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因其4000家网店售假被广州芳奈服饰公司起诉。其三,淘宝网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入助长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恶名市场”。这一连串坏消息说明,多年来屡受诟病的诚信问题正在给向前奔跑的中国电子商务使绊。阿里巴巴遭遇的危机不是个案,互联网上规则不清、失于监管也不是始于今日,积毒已久,终有破溃之时。在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道德、诚信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成为电子商务模式得以维系的唯一基础。售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口碑,这在网民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失信者失天下,遭清算也是早晚的事。网店行骗,作为提供交易平台的网络运营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据说法律界目前尚有争论。但我个人认为,网络运营商至少负有事先验证、动态监管责任,如果有“内鬼”参与,那便是合谋犯罪。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中,买卖双方和中介平台处在互赖互生的生物圈中,一个都不能少,因此都有建设诚信环境的义务,任何一方的失信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崩溃。
很欣慰,阿里巴巴是一个有底线的公司。“大当家”马云说:“对于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面对危机,辞退3名高管的“断腕”之举算是主动得分,强调“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也是很好的姿态。2月28日淘宝还宣布将与国家9部委全面联动,进一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并宣布2011年将继续投入2亿元资金用于消费者保障。
相信阿里巴巴这次是动真格的,作为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领跑者,它成为事实上的行业规则制定者和行业代言人,因此,它的确有义务担起塑造行业良好形象的责任,更何况它的地位也未必高枕无忧。日前发布的我国首部《互联网垄断调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已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阶段,垄断比较集中的是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四大领域,垄断行为主要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挤压了创业环境,打击了创新意愿,也压制了行业健康发展。反垄断的呼声日益高涨,专家们也纷纷支招,比如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引入多种形式的竞争,并选择时机合理进行行业重组等等。换句话说,互联网行业随时可能重新洗牌,下一轮谁能拿到王牌还不一定呢。
无论如何,阿里巴巴的自曝家丑和亡羊补牢之举还是值得称赞的,国家部委联手平台商共同打击网购假货之策也十分令人期待,虽然其效果有待观望,但毕竟已经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了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