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5日开始,阴雨和浓雾唱起了深圳天气的主角,雾掩盖了港口码头,遮挡了成荫的绿树和似锦繁花,在城市里四处弥漫。连日的浓雾给市民出行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却遮不住蛇口检验检疫人敬业奉献、勤政为民的一腔热情干劲。
2月16日早7点,蛇口检验检疫局的三名原油检验员赶到深圳直升机场准备飞往南海东部西江23-1油田执行原油检验任务。但此时,机场的能见度不足500米,飞机无法起飞。等到下午3点,机场迫于恶劣天气,取消了当天的全部飞行计划。如果原油检验员无法到位,原定的提油作业不得不推迟,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各油田的原油生产和贸易计划将会被打乱,油田将会承受一大笔经济损失。
为了不耽误油田作业,确保已签订的原油贸易合同按时履行,蛇口检验检疫局的检验员们在西江23-1油田代表的建议下,准备改乘拖轮,前往油田终端。而蛇口的赤湾港距离西江23-1油田有380多公里,乘坐拖轮需要8~13个小时。
检验员们心里非常清楚,拖轮船体轻、舱位窄小、噪音大,在恶劣天气中颠簸剧烈,连续乘坐十余个小时的话,对检验员的生理、心理上都是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要从拖轮登上油田终端储油轮和提油轮,只能通过乘坐吊篮或攀爬船舷软梯,而在风大浪高的南海海上油田区域采用这两种登轮方式随时都可能发生船舶碰撞、人员堕海的巨大危险。
“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甚至勇于牺牲”。越是艰苦的任务、越是巨大的风险,越能考验检验员们是否忠于岗位、能否恪尽职守。风正济时,自当扬帆破浪!面对眼前的艰难险阻,检验员们二话不说,毅然从直升机场赶到赤湾石油后勤基地待命,在当晚8点登上“东方勇士3号”拖轮前往西江23-1油田。
起航不久,检验员小吴就觉得身体不适、头晕脑涨,只得走出船舱外迎着凛冽的海风硬抗。拖轮行驶到深海区域时,风愈急、浪更大,船身忽上忽下、左摇右摆,小吴终于忍受不住腹中翻腾,哇哇大吐起来。到达海上油田时,一路上呕吐了四、五次的小吴脸色煞白、形容憔悴,身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他完全没有了原本那个二十来岁小伙子生龙活虎的样子。即便如此,为了完成任务,他还是咬紧牙关,奋力攀住吊篮的绳索登上储油轮“海洋石油115”号,并随即开始采取船舱油样检验工作。大家都劝他先休息一会,他却说:“既然来了,就不能耽误工作,工作完了再休息也不迟。”
当检验员朱贵久准备通过吊篮登上提油轮“枫林湾”号时,却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险情!吊篮升起时突然倾斜,攀附在吊篮四周的检验员和四名系泊人员顿时随之失去平衡。只听“哎呀”一声,一个系泊人员摔倒在拖轮甲板上,而吊篮如同个巨大的钟摆一样快速荡向拖轮尾部。一旦吊篮上的人员随之撞到船尾,就将发生不堪设想的惨重伤亡!这时仍站在吊篮上的朱贵久见势不妙,立刻松开双手,跳下吊蓝,顺势落在拖轮甲板上。几乎就在他站稳的同时,吊篮“哐当”一下重重地撞在船尾缠着的铁索上,把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原来提油轮上安装的吊车吊臂较短,而拖轮为了避免碰撞,和提油轮拉开了较远的距离,这使得起吊时吊篮没有垂直上升,而是被斜着向提油轮拽去。这一幕虽然惊险,但并没有吓倒坚强的检验员,下午海况稍有好转时,朱贵久同志再次乘坐拖轮,使用吊篮登上了提油轮展开检验工作。
经过20多小时紧张细致的工作,原油检验员们圆满完成了西江23-1油田第082次原油检验任务。他们的坚韧耐劳、临危不惧和细致高效的工作程序、严谨可靠的检验数据赢得了油田作业者等各方的赞赏和钦佩。在深圳大雾期间,检验员们放国家利益在前,置个人安危于后,成功完成了西江23-1油田、陆丰油田、番禺油田和惠州油田20万吨原油的检验工作,单批检验计量精度都在千分之三之内,无一起原油贸易纠纷发生。
长期以来,艰苦的工作环境培育了蛇口局原油检验员们克服艰险、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锤炼出了他们无惧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意志。在这里,“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鲜红旗帜引领着他们以更加坚定的工作信念、更加高超的检验水平和更加热情的服务态度诠释着蛇口检验检疫人的卓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