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网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疑似笑话:70%的美国小朋友认为圣诞老人是中国的,因为早上醒来袜子里的礼物上总是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显然,这是中国制造日益强大的一个新佐证,国人对此又该自豪一番了。不过,自豪完了应该有所反思:中国制造产品在国外正在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口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国内市场,中国制造却并没有获得同样的好口碑,时常遭到品质低下的指责批评。似乎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消费者在消费上有崇洋心态,这倒也罢了,可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在生产上也有媚外倾向,这就让人不爽了。
不得不承认,在产品质量上,中国制造对外人都很好,可对自家人有时却不怎么上心,这是一种现实存在。前两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向型企业被迫在国内市场寻求出路,而大量出口转内销产品出现了冷市旺销的情况,即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现在各地尾货市场都挺火的,打的就是出口产品的牌。而尾货走热恰恰反证了国内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型企业长期存在着一种唯洋思想。一般而言,国外订单商在与国内出口企业签订购货协议时,都会对产品质量标准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为了不失去订单,这些出口企业大都会按照对方的要求组织生产。若达不到要求,这些国外订货商并不会讲什么情面,立马终止协议,再去找其他供货商。面对订货商的苛刻要求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出口企业一般都不敢在质量问题上掉以轻心。
然而,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同样的产品其品质就明显不行了。并不是这些企业的设备、技术、生产工艺落后,而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真正的质量压力。前文说国外订货商提出的质量标准比较严格,但这也只是在个别方面,总体质量标准要求国内外并无太大差距,关键的问题是,生产企业能不能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去组织生产,这个时候,压力就起作用了。表面看来,国外订货商要求苛刻,动辄撤单,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个压力只是一个传导,在它的上面,还有更强的压力,即施加在订货商身上的压力。那么,真正的压力源在哪儿?在订货商面向的市场,而其所形成的压力来自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
在国内市场,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同样也为企业制造了压力,但相比较而言,其力度明显要弱一些。必须承认,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虽激烈,但并不规范,竞争焦点总是偏离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市场监管机构近些年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领域的监管力度,但是监管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监管措施也时常出现不到位的现象,“有形之手”的力量发挥尚显不足;在消费者这一方面,限于现实消费水平,很多人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质量维权观念也不够成熟,这都会削弱指向企业的质量压力。而现实中一些人存在崇洋心理,这既是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结果,同时必然也会成为掣肘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负面因素。
近些年受海外市场竞争逼迫,一些出口企业开始“回眸”国内市场,就其自身发展而言,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机遇大于挑战。而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的企业,同样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压力感,并不断习得经营理性,看到一些发展机遇。在产品质量方面,与其被动地受外在压力驱牵,不如自己主动起来自我施压,对自己“狠”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