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埃贸易发展迅猛,2008年中埃贸易额达到了62.4亿美元,2010年有望突破75亿美元。浙江是我国对埃贸易大省,2009年5月至今共实施输埃商品检验监装2万多批,占全国输埃监装总量的50%左右。义乌是浙江对埃贸易重要基地,2009年5月至今年11月共实施输埃检验监装1万多批,占浙江输埃商品检验监装总量的50%左右。
11月30日,中埃质量监管部门官员、驻义埃及客商、义乌组货单位代表相聚义乌,为进一步做好输埃商品监装工作进行“对话”,共同探讨解决监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埃及进出口控制总局主席沙菲克对中国政府输埃监装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自2009年5月中国实施装运前检验工作以来,埃及市场中国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埃及基本看不到质量不好的中国商品。
输埃商品监装目的是为了维护埃及消费者的“至高利益”,埃方的肯定是对中方检验监装一线人员500多个日日夜夜昼夜兼程付出的最好赞誉。
加班加点保出口
“昨天加班到几点?”这句话一度成为义乌检验检疫局输埃商品检验监装人员见面时的问候语。
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埃及海关严格执行凭我国出具的检验监装证书实施清关政策,作为全国对埃贸易重要基地的义乌,检验监装业务量骤增,每天平均报检近100批,最多一天报检达150多批。突如其来业务量增长,一度让这个只有49名正式在编人员的小局有些“措手不及”。
为了确保输埃商品能顺利出口,义乌检验检疫局一方面抽调综合部门人员、紧急招聘监装人员充实一线检验监装队伍;另一方面,实施“5+2”、“24小时”工作机制,全面支持检验监装工作。
五一长假,在大家纷纷准备出游时,义乌检验检疫局市场采购、监装部门全员加班,40多位工作人员,输单、录入、检验、监装,与平时上班时间一样,所有工作有条不紊。
翻开义乌检验检疫局检验监装记录本:最多一天监装156个柜,最多一周检验384批、监装383批,最晚一天加班至凌晨5:40。加班时间在午夜12:00以后比比皆是。
今年3月至6月,义乌检验检疫局检验监装人员脚步遍布义乌城区500多个仓库,平均每天要跑24.8个点。
创新工作机制保质量
7月13日,义乌检验检疫局局长贾宗金、分管副局长吴荣跃带领由检验、监装、纪检监察、综合业务、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赴检验监装工作现场对货物堆放、出入库台账、检验批号加贴以及仓库现场管理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全程观摩了工作人员现场检验、监装过程,对检验、监装人员检验、抽样、监装每个环节进行现场考核。
在检验监装人员奋战在一线的同时,义乌检验检疫局领导、综合部门人员也没有闲着,赴一线调研,指导现场检验监装工作,反复召开座谈会听取埃及客商、组货单位、一线检验监装人员意见,研讨工作机制、风险控制点,建立工作规范,规范工作流程,为检验监装工作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经过几上几下的广泛探讨,《义乌检验检疫局输非检疫监装工作规范》正式形成,对报检,检验、监装、核价每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并推出了集中监装新机制。通过对申请单位固定仓储场所、货物分柜存放情况、相关质量监督员、报检员的配备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13家组货单位被确定为义乌检验检疫局首批集中监装单位。通过对集中监装组货单位法人、质量监督员、报检员以及公司、法人印鉴资料进行登记备案,提高溯源管理水平。并要求所有报检商品必须在登记备案仓库实施检验、监装,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杜绝了飞单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自实施集中监装5个多月以来,不仅工作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中介代理价格下降了,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得到了政府部门、埃及客商的普遍好评。
链 接>>
从“措手不及”到“轻松对话”
在义乌检验检疫局视频监控室内,检验人员通过耳麦与几公里以外的监装仓库质量监督员实现互动。抽取样品,将商品放在视频探头下,打开商品包装,商品包装上的唛头、检验批号,商品标识、标签便清晰地出现在视频监控屏幕上。通过缩放,检验人员通过屏幕还可以看清商品上1至2厘米大小的质量瑕疵。
受人力资源制约,在完成工作依据,建立合理工作新机制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了检验监装工作首要考虑问题。
“视屏监控不仅可以让检验监装人员免予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来回奔波上,同时还可以加强对一线检验监装人员的监督。”义乌检验检疫局局长贾宗金说。
视频监控“语音”+“36倍缩放”,不仅可以达到现场检验效果,而且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可追溯的历史录像记录功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监管模式中取证难问题,提高了追溯管理水平。
如今,义乌辖区内13家集中监装单位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在实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操作规范、诚信程度较高的组货单位实施全视频检验监装。下一步通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将对13家集中监装单位全部实施视频检验和监装。
从3月份的“措手不及”,到今天与埃及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官员们进行“轻松对话”,义乌检验检疫局在输埃商品检验监装工作领域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用贾宗金的话说,“在这场战役中,领导顶住了压力,一线人员经受住了考验,为了埃及消费者的‘至高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