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环保之路。为此,湖北省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引导万头标准化猪场建设,通过试验推广以生猪“150”模式为主的适用于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引导农户实行标准化养殖,使全省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强化生态环保养殖方式,实现清洁养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经济、适应、效果好的处理方法。为此,湖北省狠抓生态环保养殖不放松,总结推广了3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养殖方式。一是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严格把关,提高产业标准等来实现污水处理的现代化,以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探索发酵床养殖方式。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汇集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实现了养殖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目前,全省已有310家猪场采用这一技术,应用面积50万平方米。三是探索农牧渔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湖北金林良种畜牧公司的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占地3056亩,其中鱼池1000亩、茶园1000亩、果树800亩、菜地100亩,猪场建设上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干粪用于出售,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并经3级沉淀后通过灌溉管网与渔、茶、果、菜相连,有效地解决了污水循环利用问题,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可追溯体系。在提高畜禽养殖场硬件建设的同时,湖北省狠抓养殖场软件建设,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狠下功夫,以抓好养殖档案建立工作为手段,推进建立可追溯体系。一是建立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自2004年起,按照养殖场规模大小,分别建立省级、市州级、县级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建立畜禽标志管理制度。通过整合畜牧兽医系统内部职能,实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畜禽标志管理。三是建立畜禽养殖档案。要求全省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种畜、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建立养殖档案,按规定的内容如实填写,并按信息管理要求定期上传汇总。畜禽养殖标志管理和养殖档案管理的推行,使全省畜禽养殖行为更加规范,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有效把住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
创新家庭养殖模式,实现农户标准化生产。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不断推进,规模养殖的比例不断提高,湖北省多数农民在“老板养猪”、“老板养鸡”的冲击下逐步失去了畜牧业收入,而且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大多数农户已不适应形势变化,急需找到一种好的“模式”供农户选择,否则千家万户将可能永远退出养殖业市场。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就是湖北省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一种适合农户采用的养殖模式。即建1栋全封闭式标准猪舍,进行标准化饲养,实行全进全出方法,每批饲养育肥猪150头。该模式饲养规模适中,很多农户可承受,容易在农村中推广成功。该模式自2006年推广以来,深受农户好评,即使没有养过猪的农户也能养好猪,被农户称为“傻瓜”模式。到2009年底,全省已发展生猪“150”模式11067栋,新增出栏400万头。在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的启发下,湖北省又陆续推出了蛋鸡“153”模式、养羊“1235”模式、养牛“165”模式,共计建成各种模式2.31万栋。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引领农户加快了畜禽饲养方式的转变,使农户一夜间告别传统,跨入标准化养殖行列。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防控长效机制。以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南区动物疫病区域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完善了动物疫病监测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了疫病监测体系,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按照“全年防疫、四季防疫”的理念,“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的防疫制度,确保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大疫苗、物资、消毒药品的储备,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防控的长效机制。
改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长期以来,湖北省在扶持畜牧业项目中采用“先给钱,后办事”的办法,结果经常是争取项目时下急上不急,项目到手后上急下不急;或者是无论方案做得多好,实施时经费总是不够;或多或少出现资金挪用等违规情况。为此,湖北省改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建立投入新机制,率先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改“事前补贴”为“事后奖励”,办法就是由业主按事先制定标准先组织实施,国家按照建设标准验收,验收合格后“以奖代补”。这样做的好处是标准硬、监管易、效率高。通过实施“以奖代补”建设标准化万头猪场项目,就吸引社会资金24.4亿元投入养猪业,新增猪舍215万平方米。同时,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标准化。
改造资金、省级板块建设资金对养猪“150”模式进行“以奖代补”,也有效地推进了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标准化进程。财政资金扶持方式的变革,使养殖场的选址、场区布局、种畜禽选择、饲料和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处理等各个环节得到规范,全面提升了科学养殖水平。财政资金扶持方式的变革,使项目建设不能达标的得以变更或替补,从而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创新金融手段,实现多元化融资。畜牧业生产需要的资金量大,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积极研究探索利用金融手段,引导资金投入。一是争取金融机构对养殖户支持。利用信贷、保险、担保贷款等方式为畜牧业生产提供资金保障,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二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武汉丰泽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主板)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上市的猪企。另外,全省还有1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家进入上市预备期。三是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在省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下,吸收社会资金24亿元进入生猪养殖。四是积极推进生猪期货。配合有关部门完成生猪期货的前期工作,并积极利用这一工具,引导生猪养殖发展,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