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食品安全管理的第四次浪潮(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接上期)

  2.2.3 行政管理资源浪费

  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权力是否科学配置和监督职责是否有效落实。由于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客观上造成了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如监管部门、监管环节过多,造成监管职能的交叉重叠,监管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经常出现;地方保护、部门护短、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监管部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与重复建设、重复购置并存,造成监管资源分散、浪费严重;标准不统一、标识不规范、信息不连续、衔接不紧密、控制不协调、沟通不及时等问题,也直接削弱了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致使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违规使用农兽药、非食用添加物、过量或超范围使用添加剂以及造假等问题的发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瓶颈,带来很多隐患。“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要保证发挥效力,必须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联动沟通机制,杜绝职责不清、权责不明、争权诿过、各自为政的弊端。

  2.2.4 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不够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是否透明,交流是否及时也会对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从食品安全管理和监控的角度讲,各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共享化学投入品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和产品风险监测以及导致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毒或严重掺假等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但目前国内食品安全主管部门之间并未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果。从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角度讲,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明确标识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但在分散生产、销售的产销结构下,有些生产者管理工作不规范,有些不讲诚信,造成标识信息不准确,不仅误导消费者,也给监管工作造成困难。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根本不了解食品农产品真正的质量安全状况,往往以产品外观判定产品质量,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2.2.5 农业科学生产及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不足

  由于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方式,农民分散生产、分散销售、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政府引导、宣传、培训和教育不及时、覆盖面小,农民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经营成本出发,往往容易发生乱用农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和过量使用化肥与农兽药等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属于微利行业,普通农业生产者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普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潜意识里也倾向于采取使用高毒、高残留、高产量、高收益、低成本的农兽药和生长激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肉类污染“瘦肉精”、水产品污染孔雀石绿、蔬菜出现毒豇豆和毒韭菜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农民安全生产方式落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知识培训不足以及生产经营者诚信和道德缺失造成的。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方面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没有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政府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诚信、技术的变化等宣传不够,大学缺乏相关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教材,政府决策者、监管人员与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不能与时俱进等。特别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他们是食品生产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加强生产者法律责任、生产管理知识、病虫害防治、农兽药选择与安全使用的教育和培训,引导他们生产安全食品,是从源头抓好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在西方一些国家,生产者必须参加由国家组织的统一学习,经过一年多的科技知识与相关规程的培训,方可从事种植、养殖业[10],而我国则基本处于自流状态,任其自我发展。另外,国内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对食品行业的有效监督和外部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一些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逐高额利润,非法收购非备案基地原料,造成出口食品被国外检出农、兽药残超标等问题,给我国出口食品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姜宗亮系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0] 陈锡文、邓楠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姜宗亮 李少骞 贠军锋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