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会通过媒体或政府监管部门宣传渠道获得一些市场监督抽查信息,一方面了解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一方面根据这些数据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于媒体或政府监管部门而言,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公布市场抽查结果,而且还要以正确的方式正确的态度公布数据。不然,传达出的信息很可能会被误读,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例如,日前,某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一次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面粉、食用盐全部合格,食醋、瓶装饮用水、冷冻饮品合格率分别为95.46%、81.4%、80%。对于这一结果,有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这样的标题“面粉食用盐最放心,冷饮瓶装水要谨慎”,还算比较客观、准确。而有的媒体则使用了这样的表述:“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好转,抽查合格率在八成以上”,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就在信息中夹带了“没有问题、可以放心消费”这样的信号。
事实上,这样的信号是明显的误导。就这次抽查结果来看,应该说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虽然总体合格率看上去不低,都“在八成以上”,但瓶装饮用水和冷冻饮品分别有18.6%和20%的不合格率,这仍是令人担忧的数字。监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责成相关企业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抽查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处理,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消除问题。
由于人们对质量安全天然具有趋向“完美”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多,因此,对于产品质量抽查数据的解读应确定“做最坏打算”或“忧”的前提,而不是相反。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只报忧不报喜,而是强调要看到“忧”的一面。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安全角度(“忧”的角度)给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这从上述事例媒体对抽查结果的报道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虽然媒体报道忠实于原始抽查数据,但报道在行文中缺少安全提示,甚至无意中传达了可能会引起误读的信息。
事实上,类似“合格率在八成以上”这样的表述在媒体报道中十分常见。明明有准确的数字,却偏偏要用模糊性词语,这首先就不够严肃,而“超”、“近”、“以上”这种带有积极指向性的词语也隐隐传达出报道对事件的乐观倾向,这显然会给读者造成误导。比如降落伞,就算其抽查合格率达到99%,恐怕都不能算是一个“可喜”的数字,那1%的不合格产品都会是要命的。因此,在食品安全及其他涉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领域,公布或报道相关市场信息,必须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准确及表述的客观,并要有体现“忧”的安全提醒。
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进一步的反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说一些生产企业基于逐利润本性,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是造成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而部分消费者安全意识较差,只图价格便宜,不重视产品质量,也为低质量产品提供了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那么部分媒体(也包括其他具有宣传功能的渠道)或者由于不够专业,或者由于不够细心、不够严肃从而可能引起误读的报道,也应该负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