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质监局发布了《2009年度安徽省质量状况白皮书》。《白皮书》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度,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全年生产领域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89.34%,流通领域商品抽样合格率为73.3%。
200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质量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高举“以质取胜”旗帜,广泛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全力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特种设备、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对省内企业生产的农资、加工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轻工、轻纺鞋类、化工、建材、机电、冶金金属、能源、医疗器械等12大类产品、共19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抽查,抽查合格率达到89.3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连续6年提高;流通领域商品抽样合格率为73.3%。监督检查企业数和检查批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和30%,抽查企业覆盖面和产品覆盖面都有所增加。
农用产品质量略有波动。2009抽查农机配件、化肥、农药、饲料、农用薄膜等产品共计1079个批次,合格966个批次,抽查批次合格率为89.53%,比去年同期上升5.58个百分点。其中,农用薄膜、化肥产品的抽查批次合格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0和9.04个百分点,饲料和农机配件的批次合格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3.81和0.75个百分点。而农药的批次合格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4.14个百分点,有效成份不达标是农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家用电器类产品质量总体较好。家电产品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4.87%,比去年同期下降0.48个百分点。我省家电产品多以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为主,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居多,产品质量总体稳定。电热器具等小家电产品在安全性能上仍有少数企业存在内部布线、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等项目不合格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或对标准理解不透。
轻工产品质量整体有所提升。省内企业生产的眼镜、橡胶塑料产品、化妆品、洗涤剂产品、玻璃制品等消费类产品质量较好,批次合格率都达到90%以上,但灯泡、灯管的批次合格率则低于80%。其中,纸、家具、玻璃产品的质量比去年有较大提升,抽查合格率分别比去年增长19.6,17.4和15个百分点。
轻纺类产品质量保持稳定。近几年,服装产品的批次合格率逐年提高,2009年抽查服装74家服装企业的148组样品,合格144组,抽查合格率达97.3%,较去年提高3.75个百分点。不过,市场销售的服装及鞋类产品鱼龙混杂,整体质量并不乐观,服装类产品主要是标识成份含量不合格,含绒量、含毛量、含棉量远远低于标注含量。
化工产品质量较好。油漆、涂料是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材料,经过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及抽查整治力度的加大,前几年较普遍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超标的现象近两年已基本得到控制,产品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化学试剂多是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严格的市场准入和证后监管,保障了产品质量相对稳定,合格率达到95.45%。
建材产品质量水平与去年基本持平。水泥、水泥预制构件、砖瓦、人造板、水暖管件等建筑材料全年共抽查4772家企业的5876组样品,总体抽查合格率达到89.31%,比去年增长1.6年百分点。
机电产品质量略有波动。机电产品全年抽查1402批次,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3.94%,比去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泵、电线电缆、汽车摩托车合格率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合格率仍保持在90%以上,总体质量较好。通用设备、电动工具、电工仪器仪表、低压电器元件、安全防范设备、电动机、柴油机批次合格率较去年有所增长。
冶金和能源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线材全年抽查88个批次,抽查批次合格率达90.91%,较去年增长3.73个百分点,型材抽查86个批次,抽查批次合格率达96.51%,这两类产品都是生产许可证管理,严格的许可准入和持续的证后监管,对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质监局表示,“十二五”期间,全省质监系统将纵深推进质量兴省活动,不断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质量谋发展,以质量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