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检文化尽管提出时间不长,但有着检验检疫、质量监督两个子系统长期的文化积累,通过文化的有效融合,必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质检文化,也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大质检文化提出了六个“合”,即融合、整合、联合,合心、合力、合作。这六个“合”既明确了大质检文化的目标,也指明了建设大质检文化的途径。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质检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个性。大质检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有独具的文化魅力和底蕴。一要有行业特色。作为质量监管部门,大质检文化要想立好足、扎好根,就必然要围绕质量与安全做文章。二要有地域特色。大质检文化落到各直属局,就必然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地方宣传的品牌和亮点。既能让当地人民群众接受,也要能拿得出手,响当当。地方的大质检文化搞好了,全系统的大质检文化就更丰富,更全面了。三要有历史积淀。检验检疫有10年的历史,往三检追溯更长,质量监督的历史也不短。大质检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注意吸取这些优秀的文化积淀和光荣传统,才能厚重下沉,源远流长。
大质检文化建设必须有可行性和前瞻性。首先就是文化理念本身要着地,不能好高骛远,必须源于质检工作的实际。要问计于基层智慧,将最符合本局、本机构的创意策划导入进机制当中。要纵观宏观,又要着力微观。既有理论性,又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其次要有前瞻性,要有适度发展的延伸空间。要把文化理念和制度建设、规范建设、标准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很好载体。
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发挥文化的灵魂、先导、浸润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聚力,进一步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质检工作局面。要实现这种引领作用,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要从深层次、全方位抓起。组织文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的实体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而我们在倡导文化落地、文化惠民的同时,常常偏重于文化的表层,即物态化的实体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同志还将对大质检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开展一些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层面上。大质检文化建设要想真正实现辐射、凝聚的作用,就必须从深层抓起,强基础、抓机关,确保畅通。一要强化文化工作者的学习,多掌握动态信息便于更好开展工作。二要尽快完善大质检文化的相关制度建设,从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化传统、个人修养等方面入手,尽快在质检系统内部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三要把常态化活动和创新性方式相结合,既要搞好文体、座谈等文化建设的基本形态,还要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要重视廉政文化的打造。廉政文化是大质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大质检文化的纯洁和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十分重视廉政文化的打造,既要借鉴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又要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性和时代性,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内涵,使廉政文化建设与质检工作的新要求相适应,为大质检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要注重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越是开放的文化才越能持久壮大。建设大质检文化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开展交流和合作,了解不同的区域文化,一是要重视与质监局的文化合作,加大各地两局交流和联合培训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议,建立有效的工作合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二要与地方文化主动对接。将质检基层文化与地方文化发展相融合,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品牌,成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新平台。三要走出地方,放眼全国,积极地吸收借鉴兄弟部门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