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农业遭遇“空心化”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有媒体近日报道,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上年减少0.3%。倒春寒、高温被认为是这轮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然而与“天灾”相比,精壮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老弱妇孺成为种粮主力,这一情景更令人担忧。这意味着,如若传统农作方式得不到改进,我国农业将会因“空心化”而一蹶不振。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大批外迁,农业“空心化”现象直接导致我国传统农业受挫,农业实现机械化的需求愈加迫切。但应当看到的是,基于目前农民心理素质及技能水平与机械化要求之间不相匹配、相关行政支持力度滞后等现状,大型农机推广工作尚欠“东风”。对此,主管部门当汲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成功经验,尽早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村铺平道路。

  在农民身份由“产粮人”向“用粮人”转换的过程中,我国粮食供求局面也悄然发生着质变。扭转我国农业这一演进趋势的关键就在于,以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低效的人畜耕种模式,抵补日渐萎缩的农业产出,并增加现有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吸引更多青壮劳力回故土。

  然而,就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看,实现机械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长期满足于 “自给自足”的小规模耕种,多数留守家乡的农民将所承包土地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接受机械化生产方式需要经历心理“适应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技能掌握较为落后,留守村民对新科技产品的接受过程往往表现得较为犹疑。他们既渴望借助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产出量,却又因信息不对称而不敢断然接受。对许多农民而言,村邻的示范比专业人员推广更值得信赖,封闭的思维惯性使他们对新生事物产生了天然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目前农机管理制度较为混乱,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难以真正到位。受经费不足、工作人员技能与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神经末梢”的乡级农机推广机构难以承载起技术指导、专业服务等本位职责。

  如何突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该国政府主要通过以下举措实现了农业转型——首先是法律保障。美国农机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负有法律责任,农机质量由此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历经市场竞争,美国市场上诞生了约翰·迪尔、凯斯·万国等大型跨国农机公司,其农业机械生产率高,性能先进,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美国政府也出台了诸如休耕补贴、价格保护等多项政策法规,体现了对农民的重视和保护。

  其次是重视研发工作。由政府出资的美国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国家实验室1937年建成,为农业科研、技术鉴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其三,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在美国,农业合作社遍布各地,该非盈利性的机构向单个农场提供销售、加工、信贷融资等各种服务,发挥出农业机械化运作“润滑剂”的作用。

  以此观之,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须发挥出重要的“指路人”角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产业规划和经费支持等。聚焦国内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相关部门首要工作应是强化教育和加强政策引导,在农村地区营造机械化革新的氛围,并重点扶持部分有条件农户率先实现现代化专业化生产,以此形成“示范效应”,让广大农户对机械化生产的高效率感同身受。

  当然,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不可能“闭门造车”,需要充分整合社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及农业相关部门的资源,以形成强大的研发力量。对此,包括建立农业大型机械互助基金、以农村集体名义金融租赁、金融机构提供附有折价回收权利的专项贷款等方式,都可以酌情予以考虑。

  自然灾情导致的农业减产仅是偶发现象,而农村青壮劳力缺失则预示着农业生产或将长期陷入“后继乏力”的窘境。农业“空心化”为推广机械化打开了“时间窗口”。有关部门当正视我国农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在制度、研发、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充分借鉴他国经验,以“它山之石”为己“攻玉”,尽早为我国农业注入现代化因子。

作者:桑恒双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