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黄梅县正式启动了“黄梅挑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这是该县继“黄梅青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申报的第二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路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誉它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2006年5月20日,“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保护,黄梅挑花必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