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该项成果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称,该成果的发布,标志着耕地保护和管理从此进入数量、质量两手并举的新阶段。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显示,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综合调查与评定,我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研究发现,我国耕地质量等别呈现总体偏低、分布集中、经济发展区域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复合等特点。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1999年部署实施以来,逐年分批部署,按照“规程先行、分省组织、统一汇总”的思路开展。历时10年,全国调查了1000多万个单位,村级调查样点600多万个,省级汇总图斑30多万个。建立标准样地5万多块。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编绘县级以上各类成果图件3万多张,汇总编绘了全国1∶50万、1∶450万耕地质量等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