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0年度北京检验检疫局在质检系统科研计划项目拟立项数量为22项、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比提高了46%,预算经费380万元,项目申报成功率为81%。北京检验检疫局首次在信息化专业科技项目申报中取得突破,实现了科研项目检验检疫专业领域全覆盖。同时,北京检验检疫局的管理专业课题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折射出了北京检验检疫局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和务实。
规范的管理为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科技工作的进程中,规范、人性、合理的管理与具体的科研是并列的,手足难分。北京检验检疫局积极探索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对科研工作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的道路;把好科技项目的“申报导向关、专家评审关、质量提升关”,为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务实的管理平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怎样将理论化的管理理念转化为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研检并进的工作制度,北京检验检疫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搭建科技共享平台。北京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搭建科技资源共享与合作的平台,广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联合、互补、互赢的科技发展之路。如北京检验检疫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展科研合作。2008年11月,双方签署协议启动全方位纳米科研合作。经过半年多的密切沟通,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有5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拟立项。这些项目在策划、申请的过程中都与纳米中心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涉及到纳米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已经达到了14项。今年,北京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还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外来林木有害生物、草坪种子有害生物的检测、风险分析、疫情监测、除害处理技术以及合作指导研究生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技术研究要走在应用之前,这是北京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的共识。党组鼓励和要求科研人员要紧跟学科前沿,在科研人员中建立定期学术研讨会制度,形成了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学术氛围。纳米检测技术、LAMP检测技术等都是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中逐渐成为科研成果应用的。
建立合理的科研梯队。随着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北京检验检疫局在搞好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同时还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助手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从而使科研梯队建设卓有成效。
组建强大的科技智力库。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聘任1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盖达赛克博士等13名知名专家学者为高级技术顾问,组建了陈容强大、覆盖全领域的科技发展智力库。这些“文曲星”为该局的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和各领域研究重点、热点和前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课题前期论证、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阶段性检查和验收、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咨询和指导,对于提高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升课题完成质量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精细化、合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科研工作依托于实验室,来自于实验室,建立精细化、合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实现科技兴检战略,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世界上高水平的检测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开阔了眼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实验室管理理念和检测技术。通过参观国外实验室,在诸如接收样品时对样品的要求条件、样品前处理手段、检测样品的效率、样品结果登记(不可更改性)、盲样质控等许多细节管理上,都找到了差距,发现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