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蜗居》,近日火爆电视荧屏,引发了网络和街头巷尾的热议。听说是反映房奴生活的电视剧,钢镚儿也赶着凑了回热闹,一口气追着把《蜗居》看完了。
对于电视剧反映的房奴艰辛生活,准备迈入房奴行列的钢镚儿虽有共鸣,但毕竟体会还不够深刻。倒是女主角之一的郭海藻还没有成为“小三”之前的购物方式,让钢镚儿心有戚戚焉。
这种购物方式就是,等到知名品牌打折扫货时再出手,虽然可能样式不是非常流行,但那绝对是真正的名牌,而不是“山寨”产品,可最近的购物经历,却让钢镚儿对商场的打折促销有了新的认识。
受《蜗居》里郭海藻购物哲学的启发,钢镚儿发觉北方的天气日渐寒冷,自己正好缺一件御寒的冬衣,于是就来到了一家大型商场,准备添件衣裳让“这个冬天不太冷”。
到商场转了一圈后,钢镚儿立即发现现在的商家真是无孔不入,以前有个什么节气,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中秋、端午还是外国舶来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都是极力打折促销。等到冬天节日少了,商家同样没有闲着,趁着自己多少周年的生日还有就是举办什么冬季购物季之类的,同样是折扣、返券、促销满天飞。
货比三家以后,钢镚儿看中了一款国内知名品牌的羽绒服,不但是国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还是打折销售,并且满200减20,多项促销方式加一起,钢镚儿盘算后发现,实际上他只要花该件衣服标价上一半的钱就可以将货买到手。
还犹豫什么,既然花一半的钱就可以买到一件名牌羽绒服,钢镚儿没经过多少思考就掏银子买下了。
第二天,趁着窗外气温还在持续下降,钢镚儿故意“显摆”似的穿上新衣服去上班。
到单位以后,同事果然注意到了钢镚儿的新变化,在夸“衣服很好看”的同时,也没忘询问钢镚儿“花多少大洋买的货”。等钢镚儿特得意告诉别人自己是相当于五折“淘”到这件“特值”的名牌服装时,一位同事的话彻底冻结了他脸上春天般的笑容。
这位同事告诉他,自己的一个朋友在一个月前也买过一件和钢镚儿一样的衣服,同一品牌、同一样式,并没有什么“促销”,可价格比钢镚儿这件还便宜,虽然没便宜多少,但那可是没有折扣的价格。
怎么可能?自己买的明明是5折的,怎会比没打折的还要“贵”一点呢?钢镚儿感觉有些不大相信。他决定去探个究竟。
钢镚儿记得自己购物时,正好是那个商场冬季购物季的最后一天,也是该品牌鼓吹的“真情回馈消费者、让利放血大促销”的最后一天。本来他还为自己能赶上促销的末班车而庆幸,现在看来似乎有上当的嫌疑。
等到周末钢镚儿再来到该品牌柜台前一看,差点没把他鼻子给气歪了。没有打折、没有返券,但衣服的标价却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标价正好是同事朋友当时买的价格,比钢镚儿5折时买的还要便宜。看到这里,钢镚儿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很多时候商家所谓的打折、促销等等,是先提价再打折,结果打完折价格是不降反升。
更让钢镚儿气愤的事情还在后头。
就在钢镚儿还为羽绒服的价格耿耿于怀的时候,他今年夏天特意反季节买的一件保暖内衣闹起了毛病:多处出现了开线。想到这套保暖内衣自己还没穿一个星期,当时还是以商家所说的“特价”买的,可不能让它这么快就完成自己的“服役期”。
找到商家,提出因质量问题要求换货。可商家的回答差点没让钢镚儿当场噎死。原来这件他穿着还很新的保暖内衣居然已经过了保质期,根本无法退换。细究之下,钢镚儿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猫腻:原来这批产品是商家已经积压多时的存货,是为了尽快处理掉特意以反季节的形式促销,并打上了“特价”的标签来吸引消费者。正因为是反季节促销,消费者往往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才会使用,结果到时候已经过了产品的保质期,商家和厂家就不用承担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纠纷了。
经历了商家的两次“促销”以后,钢镚儿不禁感叹道,看来俗话说的没错,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