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没有质量,就没有诚信,也就没有信任和信赖,而没有什么能快得过“信任的速度”,更没有什么能比值得信赖具有盈利性。这恰恰是“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基因。
诚信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企业领导们用一种新的商业哲学来培育,需要用系统和制度建设来保障,更需要开发出适用的管理机制来生成动力。换句话说,一个组织的诚信,既需要骨骼(系统),也需要血液(财务),更需要灵魂(关系)。质量宗师克劳士比把它们合三为一称为“完整性质量观”,也即“系统诚信”。并且像阴阳相应那样,把“质量”进行量化和货币化,从而使得一直以来似乎虚无缥缈的东西,变得和“数量”一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使诚信变得厚重、有质感,把外在的倡导变成内在的驱动了。
动力何在?克劳士比认为:系统诚信保障着企业“一次做对”,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必然产生“救火”、重做和补偿等额外的花费,造成两大方面的代价——对外:客户流失,对内:盈利降低,统计表明:其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具体讲,由于没有第一次做对产生的代价,在制造业高达销售额的20%~25%,而服务业则高达运营成本的30%~40%。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寒流中,仅仅从可见的“数量的成本”方面节衣缩食,很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甚至破坏企业的价值,而“质量代价”则向我们揭开了一个“隐形工厂”的存在,从而促使帮助人们通过管理提升找到过冬的棉衣。
克劳士比用“品质经营成熟度P-S-C-C模型”从4个方面推动企业改进:首先是P——政策,让管理者明白问题不是出在工人的态度上,而在他们自己身上,因为他们认为第一次做对是不可能的,于是设置了返工区,发现错误后也可以“让步放行”,这实际上传达一种“允许犯错误”的信号;其次是S——系统,完整衡量其流程、标准和制度的状态与风险;接着是评估C——能力,组织的和个人的能力模型匹配度;最后是C——文化,对工作习惯与做事的风格进行测评和诊断,以便根植诚信的基因,为创建“可信赖的组织”打下基础。
的确,对企业来说,诚信不仅是基点,更是利润和竞争力之所在。